据中国文化报报道:
艺术品市场交易平台建设亟待完善
由于机制、监管、法律等问题的存在,在艺术品二级市场,艺术与资本的撮合模式
正逐步淡出大家的视线(如拍卖—基金、拍卖—信托、拍卖—质押等模式),不过
,近期这一态势却在艺术品二级市场之外掀起了些许波澜。
除了上海敬华艺术空间推出了艺术品保真保值回购与分期付款的服务之外,天津市
艺术品投资市场也新出现了一种银行与文化传媒公司合作的新模式:艺术品阶段性
无损回购,即收藏者在购买艺术品后可签订艺术品收藏回购协议,定期一年。虽然
到目前为止这些产品、服务的信息和细则都未有详细披露,但似乎暗示了一个动向
,在艺术市场从收藏形态转向投资形态的这一大背景之下,艺术信托、艺术基金等
这些艺术与资本的撮合模式遇到发展瓶颈,转而推陈出新,寻求其他模式,而这一
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是银行以及银行式的服务和产品。
不过,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艺术空间或者银企合作模式,就可以发现这些模式
似曾相识。早在去年,在文交所实现从份额化交易到实物实权交易模式
转变的过程中,就有文交所推出艺术品保真保值交易服务。另外,与近期这些
模式最具有可比性的是,去年就有艺术品交易中心推出了艺术品投资首付+保函
模式,除了承诺保真保值的首付预订、优先认购以及贬值赔付艺术家作品之外,
还通过银行保函实现了艺术品投资保值,即在该艺术品交易中心预订展所售的作品
均会开具银行的等额退现保函。然而,该模式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很快就夭折了。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近年来国内艺术金融的模式似乎总是在推陈出新,却又很快
销声匿迹,根本说谈不上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那么这些模式究竟是创新还
是噱头?这些模式基本上都涉及两个主体:一是艺术交易中心这一艺术产业链
的交易服务平台,二是银行这一金融服务机构,银企合作,亦即两个中介服务
平台的对接,其实凸显了艺术产业链平台建设问题。
首先是艺术交易平台一方,尽管其中某些机构打出的是艺术中心或者画廊的旗号,
但是分析这些机构的定位,它们通常有着体量巨大的展览空间、重磅的大师展品以
及奢华的装修设计,这些所谓的超级画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一级市场主体—
—画廊:即发现优秀艺术家,通过策展推广支持其创作,定位市场,并且有计划地
销售作品。因此,从性质上而言,它们更偏向于中介交易平台。而艺术产业链的特
点正是在于其自身独特的产品体系,艺术产业链正是通过独立的交易平台以及相应
的人才、技术支撑和服务系统,将艺术品产业中的不同行业衔接起来。这些行业包
括:鉴定、估价、确权、托管、保险。一个交易服务机构不可能是这些行业本身,
而是将这些行业、这些艺术产业链的不同环节集聚和撮合起来的平台,这样才能使
得艺术与资本的对接能够真正实现。否则,一个交易服务机构的多重身份不但缺乏
社会公信力,而且会扰乱行业规范秩序,导致实际操作的灰色地带。对于艺术品投
资者来说,在高收益、高回报的投资承诺背后隐藏的风险也是不容小觑的。
其次是银行一方,银行越来越积极地介入艺术投资是由于艺术品在财富管理中的地
位越来越凸显。目前,这些模式提出的保真保值增值以及相当具有吸引力的回购
变现等服务表明了艺术品在多元化投资组合中的地位。那么商业银行是否能够突破
过往的资金保管和代理收付的角色,转向更为丰富的艺术品综合咨询业务,也就是
说,商业银行针对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综合性咨询业务,能否最终服务于艺术产业链
的终端——投资者和收藏家,这是值得思考的。这些属于个人理财的服务领域,包括
评估客户投资或收藏艺术品的价值、保险与运输咨询、买卖建议等,其实也是切中了
艺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这对于商业银行融资借贷服务的拓展以及混业经营都是大有
助益的。
也许,从艺术产业链的平台建设问题反过来也可以促使我们去思考产业链缺失的相
关配套环节,以及那些需要着力完善的问题,进而从反向的作用力上推动艺术品市
场走向规范和成熟,这样平台才能成为一个连接点,而非无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