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河南日报报道: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制造业,它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业,
又不同于一般的纯文化,它具有强烈的商品性和市场性。当前,河南文化产业要实
现跨越式发展,就是要改变沿袭已久的传统观念,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从政府主体向市场主体转变。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们的文化都
是政府来办的,政府不仅管人、管事,也管物。政府权力的高度集中导致了文化产
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强。实现政府主体向市场主体的转变
,就是要政府改变包揽一切、无所不包的做法,由管计划、管生产、管人事转移到
管方向、管政策、管秩序。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市场、研究人
们的消费需求,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事实证明
,国内一些知名的民营文化企业如腾讯、华强、华谊兄弟、横店集团之所以能成为
中国文化产业的领头羊,就在于它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等不靠、积极探索,找
到了自己发展的新路子。因此,减少政府干预,培养文化企业的市场意识极为重要
,让企业真正面向市场、面向大众,这是当前搞好文化产业的关键。
二、从资源依赖向科技创意转变。从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看,文化产业
发达的广东、上海等地,并不就是历史文化资源最为丰厚的地方。它们的文化产业
之所以能走在国内前列,关键是突出了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过去,我们一说发展
文化产业就是建庙、立碑、磕头、烧香、唱戏,并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说这只
是文化的传统样式,并不是文化的所有样式。当前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
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一味地因循守旧,炒古人的冷饭,而不是对这些资源深度开
掘、突出创新。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河南文化产业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是开发利
用好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延续传承古老的文脉;二是以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为先
导,创造新的表现形式。
三、从资源浪费向绿色生态转变。文化产业之所以受到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钟
爱,就在于与生产制造领域中的大部分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
入少、消耗低、污染小,是符合生态理念的绿色产业。当前,我们虽然也在强
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对文化产业的绿色特点重视不够,从而造成文化产业
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产量而不重视质量的倾向。一搞文化产业园区动辄就是几千亩
地,一搞文化设施工程动辄就是数十亿元,一搞文艺演出剧目动辄就是几千万元。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的特色文化产业,将一些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比如玉石
无度开发,由于创意水平低下、加工粗糙,糟蹋了好多名贵的玉石。还有一些地方
发展陶瓷产业,家家烧窑、户户冒烟的生产模式,不仅使当地制作陶瓷的原料提前
用完,更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当前,河南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扭转好大喜功、急功
近利、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错误倾向,一定要强调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环境友
好,强调绿色、生态、环保,以保证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从单一发展向融合发展转变。我们习惯就文化谈文化、就产业谈产业。即使
讲文化产业,也是把文化产业局限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等相对狭小的范围
内,文化产业的单一发展不仅大大限制了文化自身的视野,而且阻碍了文化自身巨
大能量的释放。从产业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应该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文化
产业与其他实体经济的融合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由于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
它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创意农业、创意工业、创意城市、
创意生活的概念不断提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信息、体育、服装、家具、玩具、建
筑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增加了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延伸了文化产业链,而且提
高了产品附加值,形成了一系列新品牌。因此,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是实现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五、从内向封闭向外向开放转变。从文化产业的现状看,我们的文化产业基本上
还停留在自产自销的水平上。文化产品基本局限在本地市场,文化发展的格局基本
是封闭式的。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尽管我们也有一些知名品牌,但整体上的影响
力还很有限。从区域文化竞争的角度来看,全国不少地方的文化已经不再局限于本
地市场,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大的国内市场。深圳华强集团的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
园已经入驻郑州、青岛、芜湖、泰安、株洲、沈阳、厦门、重庆、汕头、南通等城
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不仅成为国内知名度很高的电视栏目,2012年创下了
21亿元的广告奇迹,而且已经拓展海外市场,在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韩国
等国家举办了专场,其影响力早已超出了江苏本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河
南文化产业需要建构一种外向开放的格局,突破区域限制,开拓国内和国外市场,
通过打造一系列知名的文化品牌提升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