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文旅资源
产业园区
所在位置:  首页 >>  产业园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3/3/14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
              河北省文化产业协会艺术研发交流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珍贵实物和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因此,河北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工作的力度亟待进一步加强。
  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工艺保护传承的现状及特点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大量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杂技与竞技、民俗、传统中医药等十个门类,具有浓郁的河北特色,内涵丰富,是燕赵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2011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355项,其中第三批国家级名录191项,第一、二批国家级名录扩展项目164项。河北共有15个项目入选。至此,我省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132个,总数居全国前列。这说明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特点鲜明。一是种类众多,项目齐全。如武强年画,因产地在河北武强县而得名,它是我国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武强年画题材丰富广泛,从民间习俗、农事耕作、天文地理、戏曲传说、经史典故、社会变革等方面,将民风、民族精神寓于画中。传统民间艺人根据不同地域房屋特点、爱好、习俗,创作出了门画、窗画、灯画、中堂、条屏、炕围、壁纸、纸牌、博艺图等多种艺术形式,遍布生活中的角角落落。二是年代久远,渊远流长。河北省民间手工艺制品众多,有些以历史以其独特的绝活而声名远扬,悠久而著称,有些以工艺精湛而闻名,如石雕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朝(距今2000多年)。曲阳石雕的石料以汉白玉为主,兼有用栗花石、桃红、毫玉等石料的。石雕题材十分广泛,包括水草、动物、车马。三是品位较高,底蕴深厚。思月陶艺有限公司是河北省馆陶县第一家黑陶生产企业,在20多年的创业、拼搏,形成了黑陶、漆陶、影雕、镶嵌陶等十大系类一千二百多个品种。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渐提高,产业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业中始终名列前茅,产品遍销全国各大城市,远销日本、韩国、朝鲜、美国及东南亚各国。并荣获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二、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非遗保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随着许多身怀绝技艺人的传承、创新,新潮、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保护经费短缺等诸多原因,这项工作的开展受到很大制约,与国家、省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各地重视程度不够。我省各县市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开展得很不平衡,甚至一些党政领导干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发展,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认为只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其他工作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因此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仍然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少数文化管理部门重申报轻保护,存在着为争取资金而申报项目的思想,忽视了非遗保护传承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导致保护传承工作开展不力。
    2、非遗保护传承专项经费缺乏。非遗保护传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无论是设备的添置,还是资料的收集、电子文本的制作都需要资金的支持。中央、省要求各级政府将非遗专项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许多市也已相继将非遗保护传承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虽然如此,但我省非遗项目多,普遍缺乏经费保障,致使保护传承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可以说,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文化骨干产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出台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等政策。但在区域政策扶持与配套资金落实上的力度还不够,银行信贷难度较大,很难满足行业市场需求。     3、非遗传承后继乏人。我省非遗传承人普遍老龄化,不少已进入耄耋之年。他们感叹自己一生的积累,只得带进棺材,心爱的艺术眼看就要失传。而年青一代多不愿从事传统文化,导致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民间艺术,没有传授对象。还有的代表性传承人生活拮据,仅有的微薄收入全用于生活开支,无法专心投身于非遗传承。同时,在当前招工难、人力成本普遍增加的大背景下,手工行业如何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专业人才尤其匮乏。
   4、传承发展脱离实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一定的文化空间中传承发展的,我省许多非遗项目都有着其浓厚的文化生态环境。但由于传统农业生产密集型的人工劳动方式被现代机械化生产所取代,一味地将其从中剥离出来进行保护传承,甚至进行开发利用就会破坏非遗项目的整体性,脱离实际意义。
   5、缺乏交流交易平台。目前,由于缺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交易平台,导致各自为战,四面出击,特别是参加国家级、行业性展会、博览会时,还没有形成统一打造河北文化产业特色品牌的合力,不但成本高、收益少、发展也慢。
   三、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思路。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修复文化生态、维护文化多样性,以及推进我省文化名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切实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把握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首先,要正确认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引导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长于民间,繁荣于社会,蕴涵着深刻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爱国为民、重诺守信、勤劳勇敢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因素,是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基础。所以,必须将国务院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方针落到实处。一是要正确认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建设文化河北的重要意义,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正确认识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创新性保护。从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允许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从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来看,只传承不创新,非遗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只创新不传承,非遗的发展就会失去根基。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即所谓创新性保护。只有这种在保护基础上的发展,才是最具文化延续性和创造力的保护,才是探索非遗传承与合理利用的最有效途径。
   2、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各项保障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脆弱性决定了其保护工作是一项耗费巨大的工程,应遵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把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行政、技术、财政、法律等保障措施,逐步形成非遗的保护体系、宣传推广体系和产业运作体系。     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建议加快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研究制订促进非遗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法规和规章。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政策扶持力度,对非遗保护的重点项目优先列入重点建设项目,优先保证用地,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强化非遗保护的法律监督,严格依照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行政法规办事,严厉打击破坏非遗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完善经费保障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那些濒危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政府应切实增加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尤其是对一些承担了较多非遗保护项目而目前自身发展艰难的单位、对一些不产生效益更无法使之产业化的非遗项目、对一些无法落实到具体单位部门而由群众社会组织负责申报的非遗项目,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确保香火不断。同时,还要拓宽渠道吸纳民间资本,积极争取海内外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鼓励社会赞助,设立非遗保护社会基金,推动非遗保护项目的社会化运作
   提升管理水平。非遗保护项目企业如何自动协同有序的运作,需要制度和流程来保障,要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格化、表格信息化的思路,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同时,落实促销、增产、降耗、压本管理四要点,推行日清旬报月结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
   坚持自主创新。遵循文化产业创造性、创新性的特性,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非遗保护项目发展的基点来抓,改进、提升和创新传统工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文化产品的劳动效率和设计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建立交流交易平台。要积极筹建交流交易平台。在交流方面:围绕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解决发展瓶颈问题;聘请专家、设计人员交流,抱团创新;利用技能比赛,提高技能水平。在交易平台方面:组团参加全国性行业交易会;组团选精品,打包经营;建设河北非遗博物馆,永久展示非遗项目;组建河北精品展销巡回展,扩大河北文化精品的知名度、可信度、美誉度。通过扩大宣传、走出去建立营销网络、广泛开展合作等战略措施,主动开拓市场。同时利用外经外贸、友好往来、会议会展等多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尽快使河北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Copyright 2019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245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