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期间,北京市共接待游客2159.64万人,同比增长18.35%,旅游总收入达到268.85亿元,同比增长11.67%,均创历史新高。
这是记者从今天召开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情况介绍会上了解到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玉峰介绍,北京发展文旅产业有着深厚的潜力。
赵玉峰列举了北京的多种旅游形态——文博游、北京中轴线游、京郊游、微度假游、体育赛事游、特色商圈文化街区游、花灯游等,“这反映出北京在文旅领域守正创新的态度”。他总结,北京文旅发展呈现出多个新特点。
国庆期间,“京彩灯会”2024年北京中秋国庆彩灯游园会吸引众多游客参观。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摄
首先是科技与文旅融合,铸就体验新空间。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法海寺壁画艺术馆,通过数字技术将艺术壁画转变为数字壁画,并借助4K高清显示屏和360度全环绕球幕影院,让壁画“活起来”“动起来”,让游客近距离、沉浸式、全方位感受壁画艺术的魅力,拓展壁画参观群体,让文化遗产为更多游客所了解。
其次,创意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也在推动北京文化业态重塑。赵玉峰介绍,基于工业遗址建立的北京798艺术区充分结合青年文化创意与艺术需求,形成了艺术家和艺术展集聚、潮流文化和生活方式展示的新文旅空间。同时,场景创新和消费空间融合,释放了潜在的消费需求。例如潮玩企业泡泡玛特依托已有IP,在北京市朝阳区开发了泡泡玛特城市乐园,将商品零售场景转化为集购物、体验、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场景。
此外,景区功能提升与业态融合,提升了文旅产业竞争力。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的古北水镇改变了传统景区相对单一的参观游览功能,将各类型住宿及休闲度假、会议展览、创意文化等内容融入景区打造,满足了北京市民郊区度假的重要诉求,成为了文旅企业功能创新的重要代表。
赵玉峰建议,未来,北京还可在公共服务、营商环境、优化文娱产业规划布局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促进文旅产业与农业、工业、商业等跨界融合。同时,推动文旅资源保护性开发,将文旅融合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统一起来,推动发展方式更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