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历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大胆进行融合、创新,从而促进祖国医学不断地向前发展。河北医家各有专长,互相渗透又互相影响,表现了医学家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并不囿于一己之见的认真态度。他们的这种精神,可以说是河北文化的一种特色。
今天我们要走近的是清代名医——王清任。
王清任
王清任,字勋臣,又名全仁,清·直隶玉田(今属河北)人。生于乾隆三十二年,卒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768-1831年)。
在《中国三百年学术史》中,梁启超对清代医学仅用“不具举”三个字一笔带过,却唯独强调说,唯有一人不可不特笔重记,曰“王清任乃中国医界极大胆之革命者也”。
弃武从医 名噪京师
王清任少年时期开始习武,青年时曾考取武秀才,后来通过花钱纳粟当上了下级军官。但由于他性情磊落、为人耿直,在任职期间目睹了太多官场的腐败现象,为自己空有一身好武艺而得不到发展苦恼,于是产生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想法,便选择改行从医。
从医期间,他曾游历于滦州、奉天等地,后至北京行医,并在北京开设药铺,名为“知一堂”,逐渐“名噪京师”。
专注解剖 革故鼎新
王清任同时也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解剖学家,他一生饱读医书,对古籍中有关解剖方面的记载产生怀疑。于是他通过对人体结构的观察与研究,亲自查看解剖尸体中的脏腑分布,获得人体解剖学第一手资料,再与古籍中的解剖学加以比对,从而发现了前人未曾提及的器官,画出了他自认为正确的解剖图象。
王清任观察腑脏图
虽然后世医学家们对此评价及态度褒贬不一,但也不能否认王清任对解剖方面的贡献是十分具有革新和进步意义的。
经过一番诊断,王清任胸有成竹的准备开出药方,此时,卢荫溥结结巴巴地问:“依你之见,以前服用的药方是否恰当?”王清任边看太医的药方边说:“此方的确是活血通络的方剂,但久久不见效,是因为该方缺一味黄芪,故缺乏补阳之动力药,如果用黄芪作为补阳的主药,人体方可复元。”
听完这一席话后,卢及其家人连连点头称赞,当下加用黄芪作为主药。三剂之后,卢的症状立马好转,半月过去,基本已经能够下床走路了。
接下来,又通过王清任给出的调理建议,外加锻炼,卢氏渐渐趋于康复,为此,太医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医林改错 后世流传
王氏在学术上十分严谨,对我国的临床医学与解剖学有着特殊的贡献,著有《医林改错》一书。
其中最出名的补阳还五汤就出自这本《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典名方,至今仍被沿用。
且书中提到的“活血化瘀”法则,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自秦汉以来,“活血化瘀"这一理论被不断的充实与完善,但以王清任的学术成就最为引人注目。他针对活血化瘀这一病理进行”刺血疗法“,通过三棱针或梅花针叩刺出血,从而排除淤血、舒畅经络,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针灸疗法。
杏林大观园国药博览园“王清任”泥人张彩塑
王清任一生具有开创精神,他不拘于古方,用药独到,治愈许多疑难杂症,不愧为“中国医界之革命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