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乐亭皮影戏,俗称乐亭影。历史悠久,流布区域宽广,是我国皮影戏的一个主要剧种。乐亭影是一种民间美术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说唱等综合性的戏曲表演艺术,现就其历史沿革,发展情况,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在国内外的影响等方面,简介如下:
一、乐亭影的历史沿革:
乐亭影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自金代到清初(1123-1735,金大定元年?-清雍正十三年)六百多年间,乐亭影逐渐发展成熟,外地人把乐亭话叫话,因此人们又把乐亭影叫做老影,乐亭影影人和场景是用驴皮刻制的,人们又叫它驴皮影。乐亭影自金,元时代形成,到明代完成了戏曲化的过程,开始向外流传,在清初以前乐亭影已遍及了永平府各县,清初年节时乐亭影在永平府成宿演出,声势非常浩大,到乾隆年间,乐亭影已流传到北京,北京人开始学唱乐亭影,此后乐亭影落户于北京东城,形成了后来的北京东路影戏。乐亭影随着它的向外发展,在唱腔风格上出现了差异;产生了派路,主要是东西路,北京东路皮影属于乐亭影的西路,东北三省的乐亭影是由乐亭艺人东去形成的,属于乐亭影的东路。西路以唐山口音为基础,朴实粗旷,以操纵为主;东路影唱白以乐亭话为标准,虽有地域关系,但有成就的艺人都说一口好乐亭话,风格细腻委婉,以唱功见长。
二、乐亭影的发展情况: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乐亭县境内知名的影班达八十多个,还有些乡民组织起来的业余影班,农闲唱影,农忙务农,自娱自乐,大大丰富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对乐亭县的民风民俗的改革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从清末到七七事变这段时间里,虽有帝国主义入侵,军阀混战,民族处于危亡的境地,英勇的乐亭人民却在刀兵烽火的间隙中,继先民的遗志继续灌溉培育着这枝民间艺术之花,使其源远流长。特别是从我党的建政以来,党和政府对乐亭皮影戏进行了大力扶植,先后组建了专业、业余团社和培训班,使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乐亭县皮影剧团的前身是齐怀影社,经逐步壮大,形成了县办专业团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扶植下,对皮影团实行了常年定补,今年初,乐亭县委县政府又将乐亭皮影团由原来的大集体单位转为了全民事业单位,并给予固定补贴,确保乐亭皮影稳步发展。
三、乐亭影的代表人物:
王华:字福山(1828),乐亭徐烧纸庄人,崔家大班领班人,唱髯功,能操纵,艺术精湛,威望高,后人袭用王华班的名称以纪念其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作风。
张老璧:(1846-1922),乐亭影雕刻及操纵艺人,乐亭县新寨镇香道村人。
冯老凌:(1857-l925),名凌云,乐亭影唱功演员,乐亭县间名庄镇冯庄人。
聂老春:(1865-1944),名春潮,乐亭影雕刻艺人,乐亭县阎各庄镇人。
韩 增:(1867-1915),字耀先,乐亭影唱功演员,乐亭县新寨镇迎好村人。
苗幼芝:艺名苗七,乐亭县小苗庄人,花调创始者。
此外,还有杨德生与郑六、李紫兰、张绳武、曹老辅、梁五,汤子波、艾锡恩、周文友、被誉为影界泰斗的齐怀及簧腔创始人李秀等老一辈艺人和孙品卿、刘作信、李季平、邱连贺、刘书元、孟今华、邵彩云等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培养下卓有艺术成就的演职员。
四、乐亭影的代表作品:
乐亭影是照本宣科的戏曲,文学剧本分单出和连台本。主要曲目有:《青云剑》、《绿珠坠楼》、《五锋会》、《洞庭湖》、《安重根刺伊膝博文》(李大钊作)、《小西唐》、《火焰山》、《盘丝洞》、《汴梁图》、《偷看家书》、《全家福》、《刘胡兰》、《白蛇传》、《放鸟劝学》。
五、乐亭影在国内外的影响:
乐亭影悠美的唱腔和精湛的技艺在海内外享有盛誉,革命先驱李大钊于 1919年编写了《安重根刺伊膝博文》的乐亭影剧本,把这段历史事件通过皮影戏详细、浅明、生动有力地介绍给故乡人民,使乡亲们懂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道理。1963年秋,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邀请乐亭县皮影团赴京演出,受到了当时的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同志,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同志,中国文史馆馆长爱新觉罗博仪先生等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誉,见到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1987年全国部分省市皮影大赛,乐亭县皮影团演出的剧目《洞庭湖》获第二等奖,1989年河北省皮影木偶大赛中演出的剧目《白蛇传》获第二等奖。1987年先后有法国、德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乐亭考查研究乐亭皮影,对乐亭皮影艺术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单位来乐亭录制节目并播放。乐亭皮影团并受到了日本、美国。意大利、韩国等国的邀请。1991年,乐亭人石玉琢撰写的《乐亭影戏音乐概论》出版于人民音乐出版社,被列为中国戏曲音乐研究丛书,被部分音乐院校选为教材。
乐亭皮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实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