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协会动态
协会动态
所在位置:  首页 >>  协会动态
疫情期间,文化产业出现的新模式、新业态
发布时间:2020/3/7

新冠疫情的袭来使文旅产业成为了“重灾区”。据测算,仅春节假期,文旅产业损失就超过5000亿元。与此同时,疫情也促进了一批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快速发展,在这次全民只能宅在家的长假里,给大家带来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在此,看看这场疫情让哪些文化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线下闭馆线上开“展”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把大量文化活动“赶上云端”。这种看似无奈的应急之举,其实是技术进步以及这些年文化与技术相互融合的结果,它让习惯于线下看演出、看展览、看电影的观众,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纷纷选择临时闭馆,而“云展览”也同步开展,展品更多,场景则更丰富。比如,

故宫博物院推出了“VR故宫”“全景故宫”“云”游故宫观展,观众“游”故宫不用再忍受摩肩接踵的排队之苦;

敦煌研究院推出了“云游敦煌”系列展,观众不用远赴敦煌,仅凭一部手机,就可以躺在自家的床上全方位欣赏莫高窟一年四季的美景。

“云展览”展示的不仅是藏品的图片,更是一种新的观展体验。尽管在线观赏,无法体会线下展览的真实感,但能看到更多在线下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并且可以对展品的细节静心细品。

比如,在敦煌研究院VR线上展厅,观众就可以看到平时难得一见的莫高窟第217窟、285窟和322窟三大经典代表性洞窟。

在故宫线上展览的“故宫名画记”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以看清山间的房屋,赵佶的《听琴图》人物神态尽收眼底,韩滉的《五牛图》甚至可以看清牛眼睛上的睫毛。

据“中经文化产业”了解,为便于公众查阅浏览,国家文物局组织对各地制作的网上博物馆展览进行了汇总,日前已经推送了六批全国博物馆网上展览资源(详情可登录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博物馆网上展览”查看)。

艺术家集体“上线”

2月29日上午10点,上海芭蕾舞团一楼排练厅琴声响起,范晓枫、吴虎生等10多位演员手扶把杆,一遍遍做着擦地和下蹲动作,团长辛丽丽在一旁打着节拍,指点动作要领……这是上海芭蕾舞团每个月末照例的基训公开课。

因为一场疫情,这堂基训课与以往有了不同:排练厅里,每个人都戴着口罩。排练厅的另一头,架起一排摄像机,上海芭蕾舞团把这堂基训公开课从线下搬到“云端”,送达万千舞蹈爱好者的眼前。“隔着屏幕都想跳舞!”“美到窒息!”闻讯赶来的网友热情地“围观”,还有粉丝跟着直播在家“排练”。

这些天,一场“云端”邀约正在上海悄然凝聚起力量。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沪上文艺界共同发起“艺起前行”主题活动,各大院团、艺术家纷纷行动,秀出独门技艺,普及专业知识,各行各业的市民也参与进来,用镜头记录身边事、感人事、有意义的事,汇聚人文关怀的暖流。截至3月2日,“艺起前行”抖音话题已发布6317个视频,播放量超8.3亿次。当然,不仅是上海的艺术家,打开手机,查看微信,便能在某个微信群里找到一些全国各地操着不同方言的艺术家奉献给大家的抗“疫”短视频。

千百年来,文艺行业的传统传播方式,就是“线下消费型”。“疫情”之下,传统的线下文艺行业遭受重大冲击,而新兴的数字传播却由于在线消费的特点而优势凸显,在亿万民众居家隔离、远程办公期间获得了超乎想象的市场份额。

综艺节目“云录制”

没有舞台灯光,没有现场观众,没有专业录音设备,节目嘉宾凭借一部手机在家里就可以参与节目录制。

疫情导致大部分综艺节目无法在线下录制,但横空出世的“云录制”,不仅像及时雨一样救了急,也让很多文艺工作者和观众耳目一新。

采用“云录制”模式,节目嘉宾、观众、节目工作人员虽然“天各一方”,但可以在虚拟的空间中一起工作,共同完成节目创作。

比如,近日《歌手·当打之年》组织艺人在北京、上海、东京等不同城市完成演唱录制,大众评审通过网络实时观看并投票;

《声临其境3》则与嘉宾视频连线,同时邀请素人进行视频配音。

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暴发后,除上述两档节目,还有《见字如面》《天天向上》《我是大明星》《王牌对王牌》《嘿!你在干嘛呢?》等近20档综艺节目采取了“云录制”的方式。

可以说,在“云端”创作已经成为抗疫期间综艺节目制作的主要方式。

相较于线下录制,“云录制”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快捷高效,比如

《嘿!你在干嘛呢?》从创意产生到素材拍摄再到剪辑成片仅用了不到50个小时,

《天天云时间》从录制到后期制作再到播出,仅用了30个小时。

虽然“云录制”对技术的要求较高,远程沟通的成本也会增加,但省下了场地和时间成本,整体而言,“云录制”让综艺节目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

“新文创”赋能文化遗产

敦煌研究院与腾讯等共同打造的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是腾讯2018年首次提出“新文创”以来的一次新探索。“新文创”能对海量文物资源进行线上编码,转化成更适合广大观众欣赏的文化产品

以“云游敦煌”为例,它不是将洞窟中的所有内容简单地复制、堆砌。千年莫高留下的4.5万平方米壁画、两千多尊彩塑,并不都适合手机呈现。只有色彩饱满、造型完整、故事丰富的壁画,才适于线上展示,并通过编辑加工,成为“网红”产品。

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等全国8家知名博物馆登上淘宝直播平台,迎接八方游客“云春游”。

敦煌研究院从事壁画临摹的专家通过直播介绍敦煌壁画的绘制过程,讲解员则化身“带货”主播,推荐带有敦煌元素的文创产品,现场演示九色鹿丝巾的戴法,讲述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网友可以与主播互动,咨询问题,依据喜好订制个性化产品。

公共文化服务线上“不打烊”

疫情防控期间,各地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等文化场馆基本暂停对外开放,大部分文化活动也被取消或延期。满足并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各公共文化机构有哪些妙招?

“老师舞蹈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赞”“天天宅在家不运动,跟着老师做动作,身体也轻盈起来”……如何让市民宅在家中就能享受到公益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湖南省株洲市文化馆推出“指尖课堂”直播活动,第一天的3场直播就有近5万网友观看。演讲、烹饪、舞蹈、花艺等特色课程接连走入直播间。

“健康养生、合理膳食、大江南北美食制作、心理疏导……这些都是广大群众近期极为关注和喜爱的内容。我们积极进行专题推荐,满足群众需求,陪伴他们的居家生活。”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国家数字文化网、文旅e家等平台开展数字文化服务,页面访问总量已超过1600万人次。自2月9日起,国家公共文化云每天推出一条健康保健、艺术普及、心理疏导等方面的视频资源,目前访问总量超过1400万次。

此外,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自1月24日实行闭馆,暂停了到馆读者服务,但资源和服务都没有关闭,读者可以随时随地享受读书看报、听诗诵读、查询科研资源、学习外语、网上参观博物馆等丰富多彩的服务。

除了这些之外,疫情中涌现出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应该还有很多,欢迎各位网友留言评论。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Copyright 2019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245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