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木板大鼓产生于沧县民间,沧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渤海,北靠京津,古运河贯穿沧县境内,县域环绕沧州市区。
从艺人口传和《民国沧县志》、《沧县文化志》等史籍资料记载:沧州木板大鼓孕育、诞生于明朝中末期,清初在冀中广为流行,乾隆时,著名沧州木板大鼓艺人李朝臣被召进宫说唱《西厢记》,深得皇帝赏识。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津阳消夏录》里,提到一位沧州木板大鼓艺人刘君瑞,文中称“沧州瞽者刘君瑞,尝以弦索来往余家”,足见当时沧州木板大鼓非常流行。咸丰、同治年间,庞凤城先生将沧州木板大鼓发扬光大。
沧州木板大鼓是河北曲种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全国独有的艺术曲种,它对北方大鼓曲群产生过重大影响,如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等,都是不同程度地吸收沧州木板大鼓的唱腔、曲调等发展而来,有专家称“沧州木板大鼓是京韵大鼓的母根”,原文化部长高占祥指出“西河大鼓是由清代乾隆年间流行于当地的弦子书和木大鼓衍变而成。”可以这样说,没有沧州木板大鼓,就没有北方大鼓曲群,如果把北方大鼓曲群比做金字塔的话,那么沧州木板大鼓即是这座金字塔的塔基。
木板大鼓是沧州独有的一种曲艺形式,其有完整的唱腔结构和板式结构。木板大鼓的演唱形式为演员左手执木板击节站唱,所用木板为小木板,右手执鼓楗,按演唱需要击鼓,早期另有一人用中三弦伴奏,二十世纪以来均改为大三弦。木板大鼓唱腔独特,浑厚粗犷,句尾声调较重,多为背宫腔。据《沧县志》记载“江湖大鼓风行一时,其声调顿挫淋漓,足表燕赵感慨悲歌之声。”沧州木板大鼓采取“口传心授”教徒,很少有文字记载。木板大鼓传统书目初以短、中篇为主,后来出现了长篇。目前留下100多个曲艺小段和《包公案》、《大小五义》、《呼杨合兵》等10多部长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木板大鼓的鼎盛时期,新段子《少女斗志》、《贾宝玉夜探潇湘馆》多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许多省电台播放。
沧州木板大鼓自产生至今流传数百年,几经时代的变迁,是真正土生土长的民间说唱艺术,它顿挫淋漓的大悲调是社会下层人民心声的体现,典型地反映了“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沧州木板大鼓都有记载。
沧州木板大鼓不仅具有娱乐功能,重要的是它的教化作用,自产生至今在各个社会历史时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它通俗易懂,表达感情强烈,乡土气味浓厚,现编现唱宣传效果好,在广大农村其喜闻乐见的程度不亚于流行歌曲、电视、电影。现今,沧州木板大鼓艺人能登台演唱的仅存9人,这一古老的艺术正面临灭绝的境地,发掘、抢救、保护这一艺术形式对沧县、沧州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重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