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狗年春节临近,文化消费又到了一个井喷季。在国务院新闻办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在介绍2018年春节期间文化活动时表示,为适应新媒体时代公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有关方面将开展2018“百姓大舞台”春节文化惠民网络联动等活动,在“国家公共文化云”上推广各地优秀文化品牌项目。专家指出,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因此春节期间文化产品消费需求的维度更加多元、品质更加高端,这不仅为文化产业带来了繁荣契机,更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鲜活动力。
杨志今表示,2018年春节期间,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节日期间不休息,将照常免费向公众开放;各地依托传统习俗和特色民间文化艺术,举办各类庙会、花会等节庆活动;国家京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等9家中央直属艺术院团将在春节期间持续开展各类演出近200场。
与此同时,新春专场演出、春节庙会、广场庆典、非遗互动、校园联欢、文贸推介、美食品鉴等20多个类别在内的一大批高水准“欢乐春节”项目还将在全球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座城市陆续展开,其中包括53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
“2018年‘欢乐春节’活动将更加强化精品意识,让海外民众有更多机会参与和分享更多富有时代气息和国际元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将更加注重市场运作,广泛调动国内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性,围绕春节文化元素,面向海外开发、制作、营销节庆产品,扩大海外春节文化消费需求。”杨志今表示。
文化消费品供给也获得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在南京,消费者在欣赏昆曲《牡丹亭》、冰上芭蕾舞剧《天鹅湖》、话剧《三体》等优质文化产品时就可以享受政府补贴后带来的票价优惠;在成都,市民在文化消费试点商户使用“文创成都”APP购买文化商品,即可按一定比例获得奖励积分,再次消费时抵扣现金;在北京,政府支持的“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已连续举办五届,有效推动了文化消费融入生活。
从故宫博物院的哥窑瓷器展,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经典剧目《小吉普·变变变》,再到《唐人街探案2》《西游女儿国》《营救汪星人》等备受期待的贺岁电影……今年,中国人春节期间的“文化大餐”可谓十分丰盛。
法国巴黎商学院教授赵克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文化消费在供需两端的旺盛根植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赵克锋举例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互联网及通讯基础设施硬件迅速提升,通信资费大幅下降,这就为文化供需两端质量提升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春节期间文化消费的季节性体现在团圆时大家渴望有应景且适合家人一同观看的节目,这也是平时工作太忙导致娱乐文化需求延后释放。今年,需求的集中导致大制作的供给,因此‘明星级’电影集中上映这一现象仍将持续。同时,由于走亲访友带来的时间不确定性,也可能让一些快消费、泛娱乐的优质节目在一些细分文化市场独领风骚。”赵克锋预计。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居民收入增长也支持文化消费的旺盛需求。一方面,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比上年加快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再次跑赢GDP;另一方面,2017年全国电影票房总额约55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3%,同时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12.9%。
据测算,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目前实际消费仅约1万亿元,增长空间逾3万亿元。可见,提高文化消费支出比重,扩大文化消费规模潜力巨大。
在四川省乐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调研员王军看来,春节是消费意识、生活形态、媒介触点的迁移。大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随着返乡大军向中小城市和乡村渗透。当人们开始从传统的节日忙碌转向新的过年潮流,从“过年就是年夜饭”转向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春节就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更成为一个拉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信息物理系统的革命。文化消费相关产业的外溢性强大,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例如,以往娱乐产业促生了DVD机器产业,今天的泛娱乐产业也带动了AR和VR等硬件和场地配套。由于文化产业的边际成本低,规模效应明显,因此其未来也能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为实现‘先做朋友再做生意’做好铺垫。”赵克锋说。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向民建议,文化单位今后应努力提升内容供给的水平,改变文化产业急功近利的状况,同时紧紧抓住科技进步的重大机遇,通过更加新奇的用户体验来激活民众的消费欲求,从而形成新的消费市场和领域。此外,全社会还要通过多元投资主体,鼓励和刺激文化供给侧的竞争,提升供给的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