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诸多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文化底蕴最为丰富的一个。当前,春节的文化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挖掘,带动了春节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和繁荣发展。春节这一传统民俗文化正衍生出巨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一种经济现象。
民俗活动增添文化内涵
张赫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小的时候每年都会跟大人一起逛庙会。“地坛和白云观的庙会都比较火,后来厂甸庙会重新开业也很有意思,还有龙潭湖公园的庙会,都是我们最常去的。”张赫说,相比以往庙会偏向低龄化群体,仅仅是办个热闹,现在的北京庙会上有了更多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文化展演,增添了更多非遗、老字号等内容,既营造了节日气氛,又有文化内涵。
在四川,新年活动有着十足的文化气息。每年春节,成都人都会去看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熊猫灯会”,由新春节庆、国际美食节、新春年货节、激光秀等板块构成的灯会已经成为成都春节期间最负盛名的活动。无论是在武侯祠博物馆举办的成都大庙会,还是在杜甫草堂举行的成都诗圣文化节,抑或是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举行的“金沙太阳节”,都实现了民俗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广州迎春花市是广东省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盛会,呈现了岭南地区民众过春节的独特习俗。如今,花市更是演变成了集民俗表演、非遗展示、灯光艺术、主题花展、文体活动等在内的城市嘉年华。花市的习俗也蔓延到了香港,成为当地重要的新春活动。通常,“小年”刚过,维多利亚公园就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年宵花市售卖各种传统的新年装饰,春联、福字、贴画、挂件一应俱全,还有许多摊位结合香港社会流行元素,将流行歌曲、新年愿望印在商品上,增添了时尚气息。
春节包含诸多涵义,如团圆、欢庆、祥和、平安等。如今,逛庙会、舞龙舞狮、看花灯这些流传了几千年的民俗活动除了营造欢庆、热闹的氛围,更融入了新的文化意境和文化象征;既有共性,又有地域特征差异,凸显了当地独有的历史文化和世俗内涵。
春节文化融入产业链
家住哈尔滨的“80后”杨鑫是周星驰的铁杆粉丝,更是电影迷。贺岁档的电影质量参差不齐,但他每年都会跟朋友一起看电影,也常常带着家人去电影院过年,为的就是图个乐呵、看个热闹。
贺岁档一直是电影市场上最为重要的时间节点之一。随着全国院线建设和银幕数量的增加,尤其是二三线城市银幕数量的猛增,加之影片资源的极大丰富和人们逐渐养成去影院观影的习惯,春节看贺岁电影已经成为新“年俗”。
去年春节假期上映的《美人鱼》创下了一个个票房纪录,《澳门风云3》《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电影虽然评价不一,却也着实赚足了票房。数据显示,猴年春节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六,全国电影总票房达30亿元,同比增长67%。在即将到来的鸡年春节,有12部影片加入春节档。由徐克导演、周星驰编剧的《西游伏妖篇》,王宝强执导的《大闹天竺》,韩寒导演的《乘风破浪》,唐季礼执导、成龙主演的《功夫瑜伽》……名导名演员汇集,实在让人犯起了“选择困难症”。有专家预测,今年的票房将达到7天36亿元,再创新高。
每年的新春都是文化活动的重头戏。比如,在国家大剧院的新春演出季,几乎每天都会有戏剧、音乐会、戏曲上演。来自国外舞蹈团的新春特别演出,汇集国内最优秀的乐团与艺术家的“新春祝福”系列音乐会,京昆名剧贺新春系列的经典剧目,可谓是精彩纷呈、好戏连台,人们可以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新春到来的喜悦。
眼下,各行各业都围绕春节文化资源实行产业化运作,形成了以民俗文化为核心内容涉及多种产业的产业链,在产业化运作的有效支撑下,春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和提升。这条产业链上不仅有鞭炮、春联、年画、贺卡等标志性的“年货”,还有具备春节喜庆色彩的影视、演艺、娱乐等门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化符号渐成价值载体
今年60多岁的于大爷是个收藏爱好者,每年过年他都要去买生肖纪念币。自从2003年首次发行至今,他已经集齐了一套十二生肖,现在开始收集第二轮了。
生肖纪念币是一个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收藏体系,设计精美的生肖纪念币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在藏品市场上,2003年发行的第一款生肖纪念币“领头羊”单枚裸币的价格曾经一度被炒到320元,涨幅约300倍,2005年鸡年生肖纪念币目前也涨了100倍。
以往,生肖币仅发行几百万至1000万枚,一币难求,常常有市民凌晨三四点冒着严寒蹲守在银行大门外等候。从2016年开始,央行显著增加了贺岁币的发行量,增加至5亿枚,贺岁纪念币没有了炒作空间,逐步回归本来价值。
对于集邮爱好者而言,生肖特种邮票是必备收藏品。在汉语里,鸡的谐音是“吉”,吉祥、吉利的寓意深得人们喜爱,今年发售的特种邮票造型更是十分讨喜:邮票一套两枚,一枚图案为气宇轩昂的雄鸡,名为“意气风发”,另一枚是温婉柔美的母鸡带着两只萌态可掬的小鸡雏,形成温馨的家庭氛围,名为“丁酉大吉”,值得收藏。
金银饰品也是很多人在春节期间会选购的商品,尤其是本命年的人们佩戴生肖饰物,象征着一年好运。有意思的是,最近这几年国际上的一线品牌甚至比中国人还要更早准备农历新年,纷纷推出带有中国新年元素的产品。比如瑞士的腕表品牌集体推出生肖腕表;雅诗兰黛、阿玛尼等设计了化妆品;迪奥、古驰、菲拉格慕等用春节元素设计衣服、鞋、饰品乃至小挂件,巴宝莉也用“福”字点缀经典的羊绒围巾……中国春节元素已经渗入世界顶级品牌的设计,体现着国外设计师对中国年的理解。
邓潍是时尚类自媒体“商务范”的创始人,人称范主姐姐的她是个时尚达人,在推荐值得购买物品的同时,她自己也是个购物狂。对国外的大牌熟稔于心的她认为,可能中外间存在一些文化差异,有些国外的设计很符合国人的审美,有些则让人啼笑皆非,自己更欣赏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有深入了解以后做出来的匠心产品。“比如宝珀出的中华年历表,由瑞士工匠花了很多年时间,先学会了中国历法的天干地支生肖等元素,再通过精密的制表工艺沉淀在小小的机械表上,让人非常佩服。”
近年来,全社会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提升,文化的符号属性日益凸显。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春节及其相关的文化元素都成为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价值载体。
伴随着春节经济的不断发展,春节文化元素在更多产品上得到体现,产品也不仅是对文化符号的简单呈现,而是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对文化元素做个性化、时尚化的演绎,使其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同时满足人们对品质和品位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