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牵动着国人的心,2小时的报告一展2015年的成绩和2016年的目标,还提纲挈领勾画了“十三五”的主要任务。总理的报告话音刚落便迅速成为新闻热点,在手机、网络和电视上广为传播,媒体用图表、数据、关键词进行全方位解读。文化产业界人士也敏锐地注意到总理的报告中有一处明确提到“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虽然只有这短短的一句话,似乎有些不解渴,还略略让人有些小失望,但从2万字的报告中,看大势、明方向,却能找到2016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不管是回顾2015年还是展望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报告中都居安思危,既冷静地看到经济增速下降、结构调整转型的紧迫,预见这将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同时又强调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在这个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关口”上,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那么,文化产业能做什么,能否创新发展、异军突起?能否在经济结构转型中承担起更重的责任?能否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动能?
回答是肯定的。从产业供给上看,“十三五”文化产业将成为支柱性产业,随着城镇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和发展生态将逐渐完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必然增加。另一方面,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突出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异军突起,助力于传统经济动能转型,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而且文化产业拓展了就业创业渠道,将在“促就业”方面为国分忧。今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65万人,再创新记录,又时值经济下行压力,就业难度可想而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政府简政放权、激活民营企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中大多是中小民营企业,最能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吸纳就业的机会将更多。据2015年统计,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21.6%,平均每天新增1.2万户,这其中有不少是文化企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新经济”和“分享经济”,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文化产业领域,数字文化产业顺应网络信息、智能家居、个性时尚等新兴消费需求,借助新的技术优势,已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按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将建设一批光网城市,推进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数字化生活,可以预见数字文化产业将有新的发展和作为。
从需求上,13亿中国人的收入水平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喷发,将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2015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2016年将深挖国内需求潜力,适度扩大需求总量,形成消费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其中总理特别提到了“支持发展养老、健康、家政、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还首次明确提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既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更殷实,又要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
但同时也应看到,现在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增量,相当于5年前1.5个百分点、10年前2.5个百分点的增量,经济规模越大,增长难度随之增加。随着经济总基数的增加,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增加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要求文化产业要有超常规发展的决心和思路。具体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内容,将直接指引2016年文化建设工作: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培育健康网络文化。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做好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形成全民健身新时尚。
值得一提的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首次提到“工匠精神”,为浮躁的社会提了个醒。当前,一些文化产业界人士天马行空多、脚踏实地少,创意点子多、实际执行少,的确需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切实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
最后,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干出来的”,文化产业要有新的发展,同样要有实干精神。文化产业界不要去猜测领导的理解和重视,而畏手畏脚;也不要埋怨支持不够,而裹足不前;更不要害怕困难,知难而退,要拿出实干精神,果敢向前,有为才有位,靠成绩取得尊重,靠效果获得重视,靠努力赢得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