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听到“供给侧改革”这个词时,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想法可能是:这个词读起来,应该怎么断句?随着“供给侧改革”成为一个高频词,对于大多数人,这样的专业术语都需要一个名词解释。实际上,用旅游来解读“供给侧改革”,会更加通俗易懂,在旅游行业实行供给侧改革,也是正当其时。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今年1月11日,在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强调,要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被不断提及,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国以前通过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方式来刺激经济,侧重于“需求侧”,而现在,中央明确要把调控的重点转向“供给侧”,这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方法,从供给、生产端入手,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旅游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被屡屡在国家层面被提及,那它和旅游有何关系?旅游市场的“大蛋糕”该怎样做好?汪洋在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曾说,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步入快速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旅游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同时,旅游业也处于矛盾凸显期,旅游产品供给跟不上消费升级的需求,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跟不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形势。
正如汪洋所说,对于旅游业来说,由于市场的不断扩大,丰富的低端旅游产品供给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高质量的出游需求,将供给侧改革放到旅游业,则必将获得发展新机遇、发挥新作用、担当新使命。驴妈妈旅游网创始人洪清华认为,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怎么满足中高端消费人群,“以前是需求端的管理,刺激消费,现在是供给不足的问题。解决供给侧了,需求端自然就解决了。”
国家旅游局规划专家王兴斌也提到,持续旺盛的国民旅游市场表明,当前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侧结构不合理、不平衡,不能适应需求侧多元化、升级型的市场消费。目前旅游业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凸现”现象,看上去是市场问题,但归根到底是供给侧结构的问题。如团队旅游市场中的乱象之所以久治不愈,是线性观光产品雷同与泛滥,旅游供应商进入门槛过低,良莠并存、甚至劣胜优汰的结果。
“持续多年出境旅游火热、国际入境旅游低迷,说明国内旅游供给与环境既不能满足部分国民的出游需求,也不适应国际游客的需要。今年以至十三五期间,着力推进结构侧改革,促进了旅游产业结构转型,提高旅游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已成为我国旅游发展的主要课题。”王兴斌说。
旅游供给侧改革怎么改?
旅游供给侧改革,企业是中坚力量。在洪清华看来,具体到旅游行业,供给侧改革要从景区收入结构和产品服务两方面入手。“门票经济需要改变,进入休闲度假时代,景区需要改变收入结构,其次是要生产好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时代,只有用户认可的价值才是价值。”
同程旅游创始人吴志祥则认为,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主要围绕产品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进行,技术创新也是旅游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OTA(在线旅行商)天然具有的互联网+属性,通过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更多的旅游消费场景,如支付方式、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旅游和其他产业(如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的跨界融合,能够将游客的旅游体验得到极大地延展和深化。”
“对于政府来说,要把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置于地方国民经济的全局之中,因地制宜、统筹谋划,搞活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提升已有产品与开发新业态并重,防止盲目上马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坚持产业融合、复合利用,尽量依托现有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农林、工矿、水利、交通、村镇和街区等各类社会旅游资源,开发与民众生活融为一体的大众休闲产品与新颖人文旅游产品,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中深化资源共享、产业融合。”王兴斌提到。
他说,旅游供给侧改革是一块硬骨头,既紧迫又艰巨,将贯穿于十三五整个时期。目前全国旅游经济总量已相当可观,虽然人均占有量尚待提高,但优化质量与效益更为重要,“要适当淡化产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指标,增长速度高一个百分点、低一个百分点已并不重要,更不要相互攀比。创造‘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和‘让人心安的产品质量’,应成为旅游人的新心态与新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