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党组
核心要点:
■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深刻把握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文化繁荣发展是衡量民生改善程度及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文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氛围和深厚土壤。
■ “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要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大环境中谋求新的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正视问题、补齐短板、创新思路、转变方式,深入贯彻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其内化为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引领文化的新发展。
■ 文化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以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政治互信和经贸往来,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战略选择。
■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府购买、社会资助、项目运营等形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提升服务效能。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极为重要的纲领性文件,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境界。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以新的发展理念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是文化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
一、正确认识当前文化建设的发展环境和突出问题,明确“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的方向
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中全会要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并对文化建设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深刻把握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文化繁荣发展是衡量民生改善程度及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文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氛围和深厚土壤。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文化建设。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于“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全局具有决定性的重大意义。总体来看,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十二五”期间,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未来五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文化领域仍然存在着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例如,艺术创作盛而不强,“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群众文化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亟待拓展;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较弱、文化消费潜力还未充分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渠道和载体不够丰富;文化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相比仍不相称。“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要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大环境中谋求新的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正视问题、补齐短板、创新思路、转变方式,深入贯彻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其内化为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引领文化的新发展。
在创新发展中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文化创新是全社会创新的思想文化条件,是文化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文化建设必须研究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步伐,加强文化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发展方式创新。要不断释放文化新需求,创造文化新供给,推动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拓展文化发展和传播的空间。让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始终贯穿在文化工作之中,让创新在文化领域蔚然成风,不断激发文化发展动力,释放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在协调发展中推动文化协调均衡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一方面,文化要和其他领域协调发展。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做出新贡献。另一方面,文化自身也要协调发展,在补齐短板、兜好底线上下功夫,着力解决文化发展城乡、区域不平衡问题。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实现特色发展,构建区域文化发展新格局。
在绿色发展中充分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全面小康,代表着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生活。补齐生态短板,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攻克的难关。转变资源消耗型的发展模式,文化承担着新的使命和责任。推动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经济中的文化品质,提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更多依靠创意、版权、品牌,有利于大幅度减少物质形态的消耗和排放,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文化自身也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开放发展中提高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以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政治互信和经贸往来,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战略选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兼收并蓄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开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新局面,对内不断壮大我国文化实力,对外提高国际影响力。
在共享发展中实现文化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要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推动发展成果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平性和可及性明显增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扩大文化消费规模,提高群众文化参与度和幸福感,真正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二、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五中全会对“十三五”时期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文化系统将认真贯彻全会精神,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入文化工作方方面面,编制好“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描绘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着力于提高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文化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文化服务提供和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都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使人们在文化消费、文化体验中感受爱国主义、传递民族精神、把握时代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着力于艺术精品创作生产,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十三五”时期文艺创作做出规划,重点是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坚持发展、管理、引导并重,大力发展网络文艺。
着力于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参与,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重点是补齐短板,兜好底线。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在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和资源配置上,填平补齐、重心下移,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大文化扶贫和文化惠民力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府购买、社会资助、项目运营等形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提升服务效能。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有效对接,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版。
着力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物保护,继续推进一系列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扶持计划。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推动民族民间文化典藏与传播,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民间传承、礼仪规范、文艺创作等各个方面,赋予新意、创新形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着力于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改革的主攻方向,研究制定配套措施。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标准,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各项机制,提升服务水平。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
着力于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推进文化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通过重点行业带动和有力政策推动,促进文化产业优化结构布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质量效益,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重点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改造提升演艺、会展、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娱乐、在线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文化与科技双向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营造良好文化消费环境,培育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习惯,增加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不断扩大文化消费规模。
着力于优化市场环境,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文化市场体系,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健全以内容监管为重点、以信用监管为核心、覆盖文化市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全领域监管体系。建立公平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所有制壁垒,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等要素合理流动。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严控不良文化产品传播。
着力于开创文化开放新格局,推动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加大对外文化工作创新力度,推动对外文化工作观念创新、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把对外文化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制定“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规划,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以文促情,沟通民心,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加快对外文化贸易优化升级,努力打造中国品牌,塑造中国形象。深化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积极参与文化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坚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