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战略。许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批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园的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广东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区)已发展至130个,入驻企业2万多家。其中23家园区和企业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产业带动和集聚效应显着。
文化产业园面临“四道坎”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文化产业园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同质化产业园重复建设,相当部分运营效率低下
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使得各地发展文化产业园的热情高涨。许多地方看好文化产业园前景,纷纷投资建设各种文化产业园。然而,盲目开发、过度利用资源、不计代价和不顾未来的短视发展,给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部分文化产业园区借文化之名开发,暴露出规划粗放、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审批宽松等诸多问题。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均有动漫产业园区的规划,甚至仅珠三角某市就有多个动漫园区。这使得诸多园区沦为单纯的地产招商机构,入驻关联企业少、重复建设严重,未能起到带动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问题二: 产业园缺乏特色,未能真正形成“羊群效应”
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对市场和周边环境研究不够、论证不充分、选址不合理,缺乏市场支撑。部分园区入驻企业条件宽泛,追求大而全,没有形成主导核心产业,与本地文化发展特色结合度较低。
比如,有的园区吸引入驻的企业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之间、园区之间没有共生互补性,没有价值链需求,没有产业链联系,形成了一种单纯为集聚而集聚的局面。
再比如,有的产业园区沦为单纯的餐饮娱乐园区,创意性企业入驻少。因而,也仅仅停留在园区建设阶段,未能发展成为产业集聚园区。
问题三:生态文化的根植性不强,岭南特色难以传承
岭南文化包括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三大分支。传统的岭南文化艺术,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曲艺、书画诗歌、建筑到民俗、饮食文化等,都反映出岭南文化的丰富内涵、独特风格和绚丽多姿的地域文化特色。
然而,就当前许多已建成的文化产业园而言,大多与当地文化背景、人文特征的关联性并不强,企业未能把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承地发展。
因此,这就造成了许多文化产业园区没有区域文化特色,甚至有些偏离了文化产业园区正常的发展轨道。
问题四: 园区服务配套缺乏,难以吸引龙头企业入驻
文化产业园能否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与该园区是否具备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同时,完善的公共服务,也是园区能否吸引优秀的文化企业常驻的关键因素。
由于在公共服务平台投入和建设方面激励不足,目前省内许多园区普遍缺乏公共服务平台,诸多园区运营机构没有平台运营经验。
政府伸出怎样的“有形之手”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文化创意产业园仍在“摸着石头过河”.此时,政府应当伸出怎样的“有形之手”?
建议一:政府实现差别化规划,防止产业园一哄而上
政府要坚持先重“质”后重“量”的原则,在规划之初防止一哄而上,防止园区重复建设。
政府部门应对当地文化产业园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政府应当加强对文化产业园的指导,充分研究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产业发展基础,在带动本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功能上实行差别化的规划。
建议二:细化产业园的考评机制,鼓励园区多元化特色发展
政府部门应指导产业园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市场分析, 采取政产学研合作规划的方式,选择“能真正体现本地区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制定产业园的认定标准,对符合发展定位、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园,可以提供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减免等政策;对缺乏产业支撑、没有比较优势产业、无法达到规模收入的产业园,应当进行新的定位和发展模式的规划。
政府还应当严格执行《广东省文化厅关于文化创意园区(集聚区)的管理办法》。政府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文化产业园的准入机制、退出机制和考评机制,鼓励园区多元化特色发展,把“是否符合园区发展特色定位”作为入园企业的考核评价标准。
建议三:整合资源,建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产业园
政府可以整合各大产业园的资源,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借助当地自身的地理、区域、资源等优势,有针对性培育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园区。
产业园可以举办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充分展现园区文化特色。并以此为基础,向外辐射,塑造各产业园的品牌特色。
建议四:政府加大公共服务投入, 吸引龙头企业进驻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综合性服务平台等园区配套的投入,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应当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各种企业服务平台如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等进驻园区。借鉴这些企业服务平台的成功模式,完善文化产业园公共服务体系,吸引龙头企业和特色文化企业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