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省文物局、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主办的2015河北省中山国遗址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来自北京及省内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山国遗址的保护以及中山国历史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中山国,河北传统文化的明珠
神秘的中山国有着灿烂的文化遗存,曾被郭沫若称为“艺术王国”。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山王陵和都城灵寿古城被成功发掘后,绚丽鲜明的中山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据统计,中山国遗址共出土文物19000多件,其中有三项世界之最,四项中国之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
“中山灵寿城遗址是研究战国时期诸侯国都城制度的重要实例。墓葬和古城遗址内出土的万余件精美文物,特别是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铁足大鼎、龙凤铜方案、兆域图铜版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研究价值,引起了学术界的震动和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徐怡涛说,“中山国文物出土40年来,先后到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展览,并以不同形式在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展出,成为河北乃至中国文化交流活动的一张靓丽名片。”
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长篇历史文化散文《故国中山》的作者程雪莉表示,古文献和历史证据显示,中山国传统人文精神特质是仁厚实在、忠勇稳定、悲歌慷慨,极具燕赵风骨。中山文化具备北方文化圈的典型特点,是河北一个文化品牌,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平山县县长董晓航表示,中山国古城遗址,不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还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做好中山国遗址保护开发工作,对我们弘扬中山精神,传承燕赵历史文化根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保护先行,建设中山国遗址公园
“作为战国时期重要的诸侯国都城,目前灵寿故城的城市道路格局、建筑分布、建筑形式等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相关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尚待进一步展开。”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毛保中曾多次赴中山遗址考察,他直言,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山古城考古工作基本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缺乏长远的规划,缺乏主动性的卓有成效的考古工作。“对现有的中山国考古工作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建立中山国文物信息数据库,是一个基础性工作,也是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已经勘探发掘的文物遗迹应予以科学保护,为未来合理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甄金钟表示,中山古城遗址的保护展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农业、林业、土地、交通、建设、规划、文物、旅游等各个部门。“首先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既要协调各方面关系,还要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中山古城分布范围广,文物级别高,涉及村镇数量多,保护管理难度大,展示利用策划研究任务重。必须增强文保力量,理顺管理体制模式。”
“建设中山国遗址公园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也是现在国家和文物专家非常提倡的保护文化遗址的重要举措。”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王健认为,“遗址公园的建设与遗址展示等,都必须服务于遗址,保证最大限度地保护、体现、提升和展示古城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从尊重考古、尊重遗址、保护文物的角度,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阐释与展示体系。通过遗址公园的建设,促进平山、灵寿两县和石家庄的社会、文化、科学发展,更加有效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改善地区生产及生活环境,进而促进相关产业与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并成为推动平山、灵寿两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基础和人文象征。”
借势造势,打造中山国文化品牌
在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学者梁勇看来,在保护的基础上扩大中山国文化的影响力是当务之急。他认为,“保定、石家庄等市应联合把中山国历史文化遗址和历史文化文献、档案好好加以整理,联合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申遗是最大的保护,申遗的过程本身也是对中山国历史文化最大的弘扬和传播,更是最有效的营销策划和品牌推广。”
梁勇认为,对中山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传承,需要运用旅游思维,打造独特的中山国历史文化品牌。旅游思维不仅是把中山国的遗址开发成为旅游景区,让更多国内外旅游者参观,更重要的是开发和组合中山国的历史文化元素,形成中山国文化特有品牌。“此外,我们的城市规划、城市雕塑、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也应该加入中山文化特质。”
省旅游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邸明慧表示,中山国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要与周边景区,如革命圣地西柏坡、温塘、驼梁、天桂山、沕沕水等形成错位与联动,形成整体优势。
专家还建议,发掘中山国历史文化的精髓,拍摄纪录片、微电影、影视剧等,推出画册、明信片、特种邮品、特色纪念品等,还可运用河北的剪纸、皮影、宫灯、年画、戏剧等传统文化载体,推出反映中山国历史文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