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文旅新闻
文旅资讯
所在位置:  首页 >>  文旅资讯
聚焦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居民文化教育消费未有效释放
发布时间:2015/11/12

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各级教育的发展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发展规模、推进公平、提升质量,进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任务,要实现这些发展目标,需要大量的教育经费投入予以保障。

如何通过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解决“十三五”时期依然存在的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需求旺盛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通过政府和市场两个轮子一起转,为教育现代化目标的达成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条件,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投入所面临的形势

1.与中上等收入国家相比,我国教育投入水平偏低。

按绝对值计算,2014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为640美元,是美国2010年人均教育经费3300美元的1/5;是2010年OECD组织国家和韩国人均教育经费2200美元的1/3左右,略低于中等收入国家智利人均教育经费1000美元。

按相对值计算,2014年我国教育总投入占GDP的5.15%,美国2010年为7.3%,韩国为7.6%,智利为6.4%,OECD组织国家平均为6.3%。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比例,我国为4.15%,低于美国的5.3%、韩国的4.8%以及OECD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社会和私人教育投入,我国2014年为1.0%,低于美国、韩国、智利等国的投入水平。

2.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徘徊在5.3%左右。

1995-2005年的十年间,通过政府加大投入和市场机制双轮驱动,保障我国教育投入占GDP比例提高了1.46个百分点。但2005-2014年的九年间,由于降低了非义务教育家庭成本分担的比例,全国冻结大学和高中学费标准达十年之久;否定名校办民校、名校办分校的产权、管理权分离办学模式;削减了行业、企业办学规模,在政策上也缺少对教育捐、集资的激励措施,导致2014年多渠道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较2005年下降了0.76个百分点,全国教育总投入占GDP比例仅提高了0.6个百分点。

3.国内财政收入增长趋缓,使公共财政教育经费难以保持高速增长。

2012-2013年我国GDP增速为7.7%(2014年下降为7.3%),同期教育总投入增速由2005-2012年段的12.9%下降为7.0%(按不变价计算),2014年进一步下降为4.3%。其中财政收入的放缓,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的增长。按不变价格计算,2005-2012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4.9%,2013年比2012年仅增长了8.3%,2014年增速下降为4.2%。从国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看,2015-2020年间,财政收入的年增长率仍会降到10%以下,届时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也将明显下降。

4.与此同时,居民文化教育消费未得到有效释放。

自1990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比由1990年的85%降低到2013年的66.9%;同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纯收入比例由85.3%降低到74.5%。

同期,自2008年以来,连续四年居民储蓄均年递增4万亿元以上,2013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已突破44万亿元。这表明了我国城乡居民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但目前尚未被开发出来。从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来看,1990-2013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的居住、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比均呈现不同的上升趋势,但教育消费支出所占比例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从7.3%下降为4.7%,以及由10.5%下降为5%左右。

以上数据表明,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政府和社会未能为中上等收入家庭提供足够优质、特色的教育服务,抑制了他们教育服务产品的购买能力,我国居民具有的巨大消费潜力,未能得到有效释放。

二、深化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强化教育投入

中国作为人均自然资源十分贫乏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只有通过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利用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中国教育的基本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这一国情,提出了逐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取得了显著成绩。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总结三十年来我国教育投入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借鉴思路仍是十分必要的。

1.全国教育投入总体结构的变动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1988-2005年间,全国教育总投入增长了17.5倍。其中,政府教育投入增长了13.1倍,多渠道教育投入增长了33.7倍;后者增幅相当于前者的2.6倍。同期,政府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由78.6%降低到59.7%,多渠道教育投入所占比例由21.4%提高到40.3%。

2.特殊困难时期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结构。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义务教育规模庞大,教育经费极其短缺”的发展环境。不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和农村人口的脱贫。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解决子女入学问题,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采取各级政府统筹和发动群众办学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筹措教育经费,使我国农村中小学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有力推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

据教育部统计资料,1981-1991年间,全国非财政多渠道筹措用于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经费达1066亿元;同期,各级政府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预算内拨款仅为900亿元左右。数据表明,12年间,多渠道的社会和私人教育投入总量,超过了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水平。

3.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结构的变动情况。

1993-2005年间,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数由657万人增加到2409万人,增长了2.7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8.4%提高到52.7%。

同期,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增长了11.8倍。其中,政府投入增长了9.2倍,所占比例由62.5%降低到49.7%;多渠道教育经费投入增长了16.2倍,所占比例则由37.5%提高到50.3%。

这一阶段,高中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包括:大量兴办民办高中,鼓励公立高中名校办分校和民校,公立高中通过“三限”的办法扩大规模、双轨收费。

4.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结构的变动情况。

1995-2005年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由291万人增加到1562万人,后者相当于前者的5.4倍。同期,按当年价格计算,普通高等教育总投入增长了8.7倍。其中,政府投入增长了4.8倍,非政府教育投入增长了17.9倍。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通过社会力量开办民办高校、鼓励老大学举办独立学院、提高公立大学的学费标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等举措,大幅度增加预算外教育事业收入,使得普通高校多渠道教育投入在教育总经费中所占比例,由1995年的30.1%提高到2005年的58.5%;而同期政府预算内投入所占比例则由69.9%降低到41.5%。

以史为鉴,为了保障“十三五”时期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目标的实现,可行的办法是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教育改革经验,坚持深化办学体制、投入体制改革,尽可能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打破政府“一统二包”的局面,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更多地介入托底问题,利用市场机制满足更多中上等收入家庭的选择性教育需求,由政府和市场双轨驱动促进经费快速增长,保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Copyright 2019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24522号-1